

一、现状概述
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及智能化需求的提升,传统人工巡检方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、风险高、实时性不足等问题。输电线路金具过热、绝缘子劣化、设备热缺陷等问题易引发故障,而现有单一传感器设备(如可见光摄像头或独立红外测温仪)存在功能局限:
- 可见光设备:依赖环境光照,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成像效果差,无法监测温度异常。
- 红外热像仪:缺乏细节捕捉能力,难以定位具体设备缺陷。
- 分散部署:多设备独立运行导致数据割裂,运维成本高。
二、解决方案
双光融合装置采用多光谱协同感知技术,核心方案包括:
1)硬件融合:集成可见光摄像头与高精度热成像仪,支持双通道同步成像。
2)智能算法:
- 图像融合技术:叠加可见光细节与热成像温度分布,精准定位异常点。
- AI分析:基于深度学习的温度阈值预警、烟火识别、设备缺陷分类。
3)多维度监测:结合视频、温度、微气象数据(风速、温湿度等),构建全景监测模型。
4)远程管控:支持4G/5G无线传输,数据实时上传至内网平台,实现远程诊断与自动化预警。
三、应用场景
1)输电线路监测
杆塔金具测温:对接续金具、绝缘子串等关键部位实时测温,预防过热导致的断线事故。
通道巡检:监测线路通道内树木生长、外力破坏、山火隐患。
2)变电站/配电房监控
高压套管、刀闸触头:识别接触不良或过载发热。
设备外观检查:通过高清视频捕捉锈蚀、裂纹等机械损伤。
3)电缆终端场监测
终端接头测温:防范电缆头因老化或过载引发的爆燃风险。
4)环境安全预警
烟火识别:结合热成像高温点与可见光烟雾特征,实现山火早期预警。
四、解决的核心问题
- 传统巡检效率低:替代人工攀爬、望远镜观测,降低安全风险与人力成本。
- 缺陷发现滞后:通过24小时连续测温与视频监控,实现热缺陷早期预警。
- 复杂环境适应性差:双光互补可在夜间、雨雾、强光等场景下稳定工作。
- 数据孤立:多参数融合分析,提升故障诊断准确性。
五、核心功能
功能模块 |
描述 |
双光谱成像 |
可见光(1080P/4K)与热成像(±2℃精度)同步采集,支持画面融合与分屏显示。 |
智能测温 |
预设金具、绝缘子等测温点,自动生成温度曲线,超限触发声光/平台报警。 |
视频智能分析 |
支持大型施工设备识别、通道异物入侵检测、烟火识别(AI算法可定制)。 |
微气象监测 |
集成温湿度、风速传感器,关联环境数据与设备状态分析。 |
远程控制与存储 |
支持云台控制、视频回放、数据本地/云端存储(≥30天)。 |
六、应用成效
- 提升巡检效率:减少80%以上人工登塔频次,单设备覆盖半径提升至500米。
- 降低故障率:提前7-15天预警热缺陷,避免90%以上过热引发的线路故障。
- 全时域保障: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监测,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。
- 经济效益:降低运维成本约40%,延长设备寿命10%-15%。
- 智能化升级:为电网数字化平台提供结构化数据,支撑故障溯源与决策优化。
七、结语
双光融合装置通过多维度感知与智能化分析,解决了电力系统安全监测中的关键痛点,已成为输电、变电、配电环节不可或缺的智能化基础设施,助力构建“无人值守+精准运维”的新型电力管理体系。